当前栏目:


中心简介


21世纪是以开放和融合为主要特色的大科学时代,学科的细化与综合,使得学科交叉成为必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迫切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定量和实证研究手段研究和解决社会、文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就成为一种趋势。在深化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关键内容之一。人文社会科学如何真正实现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如何在学科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高等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当代,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语言不仅仅是知识体系问题,其本身还是一个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语言在本质上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其初始状态是基因的表达,通过大脑神经回路来实现,而语言的传递也是言语声学的一部分,当代文明的成果机器要想达到智能化,也要利用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机器语言能力,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并不能解决当代语言学的问题,更不能掌握当代语言科学体系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文件精神为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实现语言学与其他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重在培养文科学生具备交叉学科的视野,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掌握科技手段,提高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平台为基,工具先行,交叉融合,科研反哺,教改创新”。

平台为基: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依托单位是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学院的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以语言研究所为平台,学院成立了“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第一个省级文科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摸索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和途径,将科研实践活动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

工具先行2008年,语言科学学院成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授为学院成立揭牌,并盛赞“语言科学学院的成立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学院成立后,以培养文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于2009年成立了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破解文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所凭借的工具难题。

交叉融合:以文科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整合学校语言及语言教育相关专业,成立了校级“语言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语言学与文科相关专业以及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叉,培养文科大学生具备交叉学科的视野,具备创新意识,掌握科技手段,提高动手能力。

科研反哺:通过学科交叉领域内的科研实践活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成功推进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教改创新:依托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语言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创设“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全过程、多层次、重交叉”的文科试验教学理念为指引,剑指文科试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本科大学生运用前沿理论知识、前沿科技知识以及前沿科技手段,积极主动开展前沿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20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发展历程


中心目前拥有崭新的、独立的实验教学大楼,实验室使用面积近7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4526.8万元,可以开展文、理、工交叉学科的实验教学,也可开展独立学科的实验教学。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设,中心形成了成果丰、平台高、科研强的特色。


/_upload/article/0b/05/403e25154f4a80efef00fe2822b0/6822e071-995a-4d9b-b386-2614b3123b1b.png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_upload/article/0b/05/403e25154f4a80efef00fe2822b0/37c5ae5d-08c8-4e42-a8b3-a6772e75cbb6.jpg

数据处理中心

1)师资队伍:中心现有教授23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1个。7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国际化背景;所有实验技术人员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人才培养:中心近3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41项,其中国际获奖1项,国家级获奖1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3项,4名学生论文分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二、三等奖,中心培养的学生在SSCIC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学生胡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一流杂志Brain(影响因子9.46上发表论文,该研究成果于2013年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教学成果:中心建设密切服务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锐意改革,大胆创新。2014年“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神经语言学研究生‘立体协同、前沿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基于优势学科群的当代高师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2年《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2014年《语言能力训练》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2015大学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

4)科研成果:中心教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科技部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语委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共30余项。

5)平台建设201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江苏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获得全国唯一一个省级“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立项建设;2013年获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2012年“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同时,积极推进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构建了一个教学资源丰富、可进行远程学习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这些平台与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共同为今后信息化的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_upload/article/0b/05/403e25154f4a80efef00fe2822b0/758fc19d-cb07-4d8b-9bc8-d7f461302589.jpg

德国文化代表团参观中心实验室

/_upload/article/0b/05/403e25154f4a80efef00fe2822b0/eedba25f-f94f-42b6-9bb1-bf05cc765958.JPG

单体价格1800万元的3T磁共振仪

/_upload/article/0b/05/403e25154f4a80efef00fe2822b0/b4f5b97b-98a2-4d07-aa04-b07dbbef0fb3.JPG

磁共振实验教室